3月25日下午,“科學”號2201航次“海上堡壘”臨時黨支部組織開展西太平洋海洋交叉科學海上大課堂,為正在執(zhí)行西太科考任務的船隊員們帶來了豐盛的海上學術大餐。 

航次首席胡石建研究員主持海上大課堂

  大課堂由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石建召集和主持,來自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6名科考隊員作了跨多個學科、精彩紛呈的報告。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任景玲作了題為“痕量元素潔凈樣品采集與分析數據質量控制”的特邀報告,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海洋痕量元素觀測研究史,強調了潔凈樣品采集和數據質量控制的極端重要性,詳細展示了張經院士團隊研發(fā)的痕量元素采集新設備及其在本航次的海試情況。來自廈門大學的朱義族生動介紹了“海洋微生物‘吃飯’的家伙——胞外水解酶”;山東大學李成龍展示了在西太平洋碳匯與酸化方面的研究進展,介紹了海洋環(huán)流與碳匯交叉方面的研究現狀;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馬杰、任秋萍、盧錫分別介紹了“基于潛標陣列觀測的源地黑潮與呂宋潛流結構和變化研究”“在全球海洋熱鹽不均一性變化趨勢方面的研究結果”“從漂流浮標觀測分析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福島以東表層海洋物質的散播軌跡,細致討論了未來日本排放核廢水的擴散路徑和過程”。報告引起了船隊員的極大興趣,并展開熱烈而深入的討論,取得積極反響。 

報告人進行學術報告

  此次海上大課堂的順利舉辦既加深了科考船隊員對西太平洋的認識,也豐富了海上科考期間的業(yè)余生活,增進了船隊員之間的了解,為未來進一步開展跨學科交叉合作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接下來,“科學”號2201航次“海上堡壘”臨時黨支部將繼續(xù)為豐富航次學術交流和文化生活做好組織和保障工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