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14日,由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資助,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海洋潛標觀測國際培訓會在青島成功舉辦,來自巴西、阿根廷、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1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0名學員及國內外知名學者、青年科學家參加培訓。

本次培訓為期兩周,通過國內外多學科專家授課及海洋科考實訓,旨在有效提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海洋潛標觀測領域的技術水平,拓展并加強與帶路沿線國家的海洋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全球海洋觀測發(fā)展。通過培訓,學員深入了解海洋潛標觀測的基礎理論與前沿成果,學習最新潛標設計、布放和回收技術,潛標數(shù)據處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原位觀測在海洋環(huán)流、氣候變化等研究領域的應用。培訓中,學員還搭乘科考船成功開展海上潛標設備的布放與回收實訓,全方位加深了對海洋觀測的理解,增強了應對復雜海洋環(huán)境的能力。

海洋所所長王凡致閉幕詞并為培訓學員頒發(fā)結業(yè)證書。王凡指出,海洋所高度重視海洋觀測技術,成功建立了包括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在內的多個重大觀測平臺,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深海實時數(shù)據傳輸。本次培訓不僅深化了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海洋科技合作,也提升了中國在國際海洋科技界的影響力。未來,海洋所將持續(xù)打造國際培訓品牌,歡迎更多海洋領域機構和組織加入合作,為更好地了解氣候變化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學員乘坐科考船出海體驗潛標布放和回收?

授課現(xiàn)場

附件: